挺膺者说·返家乡系列 | 针脚里的春天:一双手工布鞋的非遗新生
Body
编者按
青春向党,青年向上。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党委统一部署,系团委积极组织、引导青年学子参与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等重点方向,25支队伍、共28人深入基层,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开展岗位实习、文化调研、社会观察等多种实地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挺膺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本期让我们跟随2024级本科生姚进梅同学的镜头,走进临夏县杨坪村布鞋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了解当地的布鞋产业发展的历程与面临的挑战,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蜕变中领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新时代新技术新市场的无限潜力,在政策托举的多方发力下看见乡村振兴的创新活力、共同富裕的共建共享。
临夏县新集镇布鞋产业是临夏回族自治州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推动下,布鞋产业不断发展,成为带动就业、解决留守老人问题,并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径。
杨坪村布鞋产业发展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截至2025年共5家手工合作社,1家规模较大、设备齐全的扶贫车间。其中产品类型以传统千层底布鞋为主,占比90%,另外宝宝鞋等特色鞋占10%。
销售渠道以线下渠道为主,市场分布在省内及周边省份批发市场,例如青海、西藏。自2022年开始在淘宝售卖,但效益不佳。2024年后逐渐终止。

一、发展优势与核心价值
1、政策支持
临夏县在以往帮扶扶持的基础上,积极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大好机遇,加强与厦门市思明区的联系对接,按照“政府+公司(协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整合政府财政补助、东西部帮扶资金、企业投入等三方面力量,着力推进布鞋产业发展、带动群众稳定就业增收。
2、技术升级
引入激光裁剪设备,开发防水防滑功能布鞋。据杨胜华口述,2019年临夏镇府花费200万人民币为本县布鞋社购置机器,以下为该合作社购置的器械,分别用于鞋面粘合和鞋面裁剪。
3、就业带动效应
2018年,利用建成的临夏县精准扶贫布鞋加工培训基地(县级扶贫车间),当地政府对全县自愿从事布鞋加工的 1996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255名)贫困群众免费提供加工技能培训,培养发展了一批布鞋加工能手。
截至2019年底,临夏县地布鞋加工企业和加工户遍及近百个行政村,从业人员达到4000多人,累计生产布鞋600多万双,实现销售收入2.32亿元。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1、农村空心化
即使春节期间,本村常住人口仅占户籍人口的 42%。村内空置农房占比 32%,部分传统院落因无人维护濒临倒塌。5个合作社劳动力渐不足,生产布鞋数量下降。
2、市场有限
以线下产地直销为主,市场集中,消费能力不足。
3、产品附加值低
各合作社常规的千层底布鞋市场售价是20元每双,宝宝鞋市场售价是10元每双。工人一双鞋的手工费平均为1元2毛,每双鞋净利润为9毛。且产品单一,近年来市场缩小趋势明显。
三、创新建议
产品精加工,结合非遗元素
姚进梅同学寒假期间在东乡县融媒体中心实习,在此期间了解到了当地出色的非遗产业:“东乡刺绣”。该产业相较于本村布鞋产业更具品牌效应和竞争力,2024年更是在东乡县政府帮扶以及“东乡绣娘”品牌创始人马萧萧带领下登上中国国际时装秀,引发了热烈反响。
同时在查阅甘肃省非遗名录时发现本县“河州民间刺绣”于2024年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单。因此建议将本县布鞋产业与该项非遗结合,借鉴“东乡绣娘”品牌发展实例,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推进更高水平,更有内涵,更多品类、更大市场的布鞋产业建设。
1、刺绣工艺应用
在传统千层底布鞋的鞋面、鞋帮或内衬部位融入“河州民间刺绣”纹样(如牡丹、莲花等传统吉祥图案),推出“非遗联名款”布鞋系列。
2、文化故事包装
每款刺绣布鞋配套“非遗故事卡”,介绍纹样寓意、刺绣传承人及制作工艺,增强产品文化内涵。
3、产品线拓展
开发高端礼盒装(如婚庆鞋、节日限定款),定价提升至80-150元/双,瞄准文化礼品市场;同时保留平价基础款,兼顾大众消费需求。
4、跨产业联动
联合当地文旅部门,将布鞋纳入“非遗体验游”产品线,游客可参与刺绣DIY或观摩布鞋制作流程。
学习借鉴“东乡绣娘”,建设本土品牌
1、核心口号
“一丝一缕乡愁续,千层千底匠心传。”突出乡土情怀与非遗技艺。
2、视觉体系升级
设计统一品牌LOGO,申请地理标志认证。
线上市场开拓
1、直播电商转型
与抖音、快手等平台合作,开展“非遗布鞋制作直播”,邀请非遗传承人或合作社工人出镜,展示刺绣与纳鞋底工艺,打造“匠人IP”。
2、社交媒体种草
在小红书、微博等平台投放“非遗布鞋穿搭指南”内容,联合KOL(如国风博主、手作达人)进行推广。
3、溯源体系
为每双鞋添加二维码标签,消费者可扫码查看制作流程、非遗传承人信息,增强信任感。
依托优势政策,牢抓乡村振兴
1、政策利用
资金申请:争取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乡村振兴产业扶持基金,用于设备采购与品牌推广。
东西部协作深化:通过厦门思明区对口帮扶渠道,对接沿海设计师资源,优化产品设计;借助厦门电商企业资源,搭建专属线上销售平台。
2、人才培养
青年返乡激励:设立“非遗传承创业补贴”,吸引年轻人返乡参与布鞋产业,缓解空心化问题。
未来,若能依托本地非遗资源(如“河州民间刺绣”),借鉴“东乡绣娘”品牌化经验,推动布鞋产品向文化创意领域延伸,同时拓展电商营销渠道、优化生产模式,杨坪村布鞋产业有望从“扶贫产业”蜕变为“富民产业”,成为乡土文化复兴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典范。